今天是
打造优势品牌 增加农民收入
  • 来源:
  • 作者:
  • 2018年02月12日
  • 审核:
  • 收藏
浏览字号:

打造优势品牌 增加农民收入

区政协委员 李延升

民以食为天,国以食为安。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如今,安全、优质、健康的农产品已成为大众消费的主流,更多的农产品品牌将被销费者所接受和认可,产业绿色发展、品牌打造势在必行。据统计,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19?8万亩;新发展食用菌基地49个、辐射全区16个镇办、97个村,食用菌总量达到3510万袋。红薯种植8100亩,蔬菜种植5万亩,发展核桃、板栗经济林15万亩,大樱桃等水杂果果2万亩,中药材13?5万亩,发展油用牡丹1万亩,菊芋种植13500亩,万寿菊3000亩。生态猪养殖达14?5万头、土鸡15?5万只、蜜蜂3500箱,渔业38万尾。食用菌、菊芋、马铃薯、生态养殖等特色产业的发展走在了全市前列;2017年我区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实现39?35亿元,农产品加工业产值比达到1?4:1。全区新增农产品加工企业3家,农产品加工合作社6家,创建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家,其中省级1家(陕西森弗天然制品有限公司),市级示范合作社3个,农产品加工企业累计达到19家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商洛模式”在全国推广应用。全区现已建成特色农业科技园区35个,有机转换农产品2个、认证绿色农产品2个、无公害认证产品48个,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产品1个。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已成为商州“山地特产出山进城”的新名片。但是。根据市场与农民增收的需要和愿望来看,我区农产品品牌建设还存在的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产业规模小,标准化程度低。我区的农产品分散分户经营者较多,产业层次较低,生产规模小,良种化水平低,单位面积产量低,生产总量小,严重制约了绿色农产品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生产管理水平低,大部分产品质量达不到有机、绿色标准,经济效益低,影响农产品生产者的积极性。二是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不高。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少,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低下,带动农户产业发展缓慢,农户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企业普遍存在规模小,产能低,基本都处于初级加工和包装,产品深加工未开发升值,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不高。三是农产品品牌引领不明显。农业产业没有规模就没有品牌,没有品牌就没有市场,没有市场就没有效益。受地域条件限制,农业产业普遍存在产业多样、规模不大,农户和农业企业的品牌意识不强。缺乏公共品牌打造和开发意识,产品认证仅局限于无公害农产品,在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开发力度上还不够,不注重品牌和包装,产品没有很好的“走出去”,没有市场开拓精神,就地就近销售,造成产品“优质低价”,区域优势品牌随意销售,价格低廉,效益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为此,建议从以下方面入手抓好特色农业攻坚战。

一、健全监管体系,推行标准化生产。建立健全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监管体系,全面实现农业生产网格化管理;完善建立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规程及技术操作规范;加强农业投入品的监管,积极开展良种推广,实施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计划;积极实行绿色农产品生产环节全程监控,建立绿色农产品生产、流通环节档案、质量追溯制度;例行日常检测,执行农产品市场准入和准出制度,杜绝“三无”产品入市销售,从生产环节确保产品质量安全,为创建品牌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扩大优势产业基地规模。推动优势产业规模扩张,加快马铃薯、核桃、食用菌、中药材大园区、大基地发展,按照“流域性开发,园区化建设”的思路,创新一批“食用菌小镇”“休闲农业小镇”“核桃主题公园”等创意农业,创建一批“生态种养标准园”“科技创新示范园”,彰显规模优势,提升经济效益。

三、提升农业主体经营水平。通过培育农产品加工业、品牌建设等,建立“企业+合作社+农户”产业联盟,努力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和竞争力。加快农产品加工企业培育和招商引资,促进农产品就近就地加工,提升农产品加工产值比。实施农产品绿色、有机认证,加快产品宣传推介,争取将地方名优特色产品登记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打造区域公共品牌,提升农产品市场占有率。

四、积极落实品牌创建扶持政策。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认真落实中、省、市关于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经济组织在产业发展及品牌建设上的扶持政策,通过项目支持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农产品加工、品牌认证等,建立品牌创建相关政策机制保障措施,健全营销网络,打造公共品牌,促进绿色农产品品牌建设快速发展。

                        (发言人:系商州区农业局副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