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注重扶志扶智全民激活脱贫攻坚内生动力
  • 来源:
  • 作者:
  • 2018年02月12日
  • 审核:
  • 收藏
浏览字号:

注重扶志扶智全民激活脱贫攻坚内生动力

区政协委员 雷超锋

精准扶贫,关键在人,精准脱贫,核心靠人,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脱贫攻坚提出的新要求。扶志是扶思想、扶观念、扶信心,树立摆脱困境的坚强勇气。扶智是扶知识、扶技术、扶思路,提升脱贫致富的综合素质。两者相结合才能铲除滋生贫穷的土壤。我区贫困人口中文盲或半文盲占12%,高中文化占5?25%,大专及以上占3?17%,50至60岁占15?3%。一部分群众,认为是“穷惯了”,脱贫能力普遍欠缺,找不准奋斗目标,缺乏吃苦耐劳精神。特别是了解地方因扶志不到位,造成了一些农民争贫困,要贫穷,闹贫穷,不当贫困户誓不罢休,各级政府和包扶干部感到工作很无奈。脱贫致富的过程是改变人的过程。只有把群众主动脱贫的志气“扶”起来,有了“我要脱贫”强烈愿望,“内因”才会被激活,实现“口袋”和“脑袋”共同富裕。“志智双扶”是打好脱贫攻坚战的根本之策。目前,区委、区政府已出台《关于全力推进十项重点工作坚决打好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将“加大扶志扶智工作力度”和“积极推进乡风文明建设”作为其中的两项重点工作,推出脱贫套餐,决胜脱贫摘帽。为此,提出三点建议。

第一,架起心灵桥梁,激励群众树立志气。扶贫是心灵考场。部分群众把生活现状归结为“苦命”,把美好生活寄托给“下辈子”,不想甩掉贫困帽子。驻村帮扶,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米”,心灵沟通非常重要。一是改进沟通方式。从打招呼到拉家常、从陌生到心灵沟通,在与群众“零距离”接触中,要耐心真心与群众交流,消除隔阂,打开群众的心灵窗口,破除思想藩篱,达到感情融和,扶起脱贫志气。二是用心用情帮扶。要用通俗语言把政策宣讲到每家每户、把感情联络到每一个被帮扶人、把矛盾化解到每一个隐患点,真正用我们的付出、用我们的劳动、用我们的奉献,感化群众、融于群众,让“扶贫不扶懒、扶干不扶看、扶志不扶靠”成为共同思想认识。三是强化示范引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任何时候都是指路明灯。大力宣传和表扬脱贫致富典型,以脱贫励志报告会、脱贫户讲致富故事等形式,形成良好的示范和带动效应。群众只要尝到勤劳脱贫的甜头,就会感受到扶贫政策带来的实惠。

第二,构建长效机制,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扶志扶智是精准脱贫的长效机制。贫困家庭只要有了文化和知识,发展就有了希望。一是立足长远发展。要持续加大贫困村教育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支持力度,重视贫困家庭人口优生优育,加快贫困村幼儿园建设,广泛开展职业教育,让贫困家庭的学生接受更好教育,走出大山,见大世面,以改变家庭面貌。二是转变思想观念。扶智,既要注重“引进来”现身说法,又要组织群众“走出去”开阔眼界。群众的志气一旦树立起来,观念一旦更新,致富的办法和干劲自然就有了。改良贫困村的社会文化生态,不仅有助于物质脱贫,更有助于打破贫困代际固化的僵局。三是紧跟政策导向。在扶思路上,把区上推进脱贫产业政策、加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建设、扶贫配套政策的兑现、人居环境综合治理、“三变”改革的目的给群众说清楚,把增收产业给群众讲明白,面对面共商脱贫之策、共谋致富之路。

第三,加强技能培训,增强脱贫内生动力。幸福美好的生活需要双手来创造。全区贫困人口中,技能劳动力仅占0?6%,致富缺本领。一是优化培训方式。不论传统种养业还是新兴设施农业,都要扎实做好培训需求调查,从群众的需要出发,组建一批培训师资队伍,培育一支本土专家队伍,用老百姓听得懂的语言组织开展系列培训,让培训更接地气。二是靠产业带动让群众都能广泛参与。明确脱贫产业,引进能人和经营主体与村结成帮扶对子,形成利益共同体,形成一镇一业,一村一品,每户贫困户都有脱贫项目。村级组织要建立完善激励政策和措施,合理安排培训时间,让参加技能培训成为习惯和自觉。扶贫没有旁观者。对因懒致贫的群众进行思想教育,乡村均应开展农村五好能人和各类脱贫示范户评选表彰活动用身边人教育身边人。对缺乏脱贫技能的群众进行技能培训,增强脱贫致富的“造血”功能。三是增强内生动力。抓好劳动力转移培训是“扶智”的重要抓手。要高度重视制度设计,把各项惠农政策落细落小落实;包扶单位要有所作为;贫困村要有一个群众拥护的好带头人,带领大家共同致富。群众掌握了实用技术,发展产业的劲头才会更大,脱贫底气才会更足。

                           (发言人:系中共商州区委宣传部副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