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商州区政协网!
商州城池的变迁
发布:2019-04-18 来源:  作者:  编审:商州区政协  浏览量:699 

商州城池的变迁

作者:王兴刚 方志商洛

商州古城形成于何时,尚无史料考证。据清乾隆九年(1744)编纂的《直隷商州总志》记载:秦孝公十一年“城商塞”。晋朝兴宁年间末期,王靡之改筑故城,北宋朝时任县令令狐楚建楼城上。元代安西路判官督义兵,万户寡骨里对城池进行拓修。其时城池南北二里半,东西长五里,城壕深二丈,城墙高二丈五尺,其形如白鹤飞翔,楼阁高耸,前对龟山,谓之“龟山鹤城”。辟建城门三座,东门称为“瑾阳门”,西门名为“靖羌门”,南门叫“镇远门”,西南另设水门一座,用以排泄莲湖及城内雨水,取名“靖顺门”。明初,四门俱废于兵火。明洪武间知县陈荣祖重修,成化中期知州孙昌复修。成化十八年吏目刘玺督工,以青砖砌封城墙外层,嘉靖二年(1523)通砌以砖。隆庆元年(1567)增高城墙五尺,万历四年(1576)知州李石岭主持添修南北敌台、垛楼四座,万历二十八年(1600)增修城垣,移置南坛,万历四十四年(1616),再修城门和水门。至明末,砖城城围五里三丈,墙高二丈二尺,女墙五尺,共二丈七尺,墙底阔二丈,顶宽一丈二尺,有垛口一千六百六十口,墩台一十七座,角楼四座,腰铺二十一间,东西北三面城壕俱深二丈,城南因近州河无壕。清顺治二年(1645),修建樵楼,乾隆二十一年(1756),东门洞砖倒坏,门楼倾圯,知州罗文思捐俸修葺,西门、南门亦同时修理,,并为门匾书题额联。咸丰十年(1860)在东关修建牌楼三楹,同治三年(1864)修角楼四座,并补修城垣城楼,宣统六年(1909)修葺南门及水门楼,并建栅门二座。民国二十九年(1940)四月,国民党第四行政督察区专员章烈、西荆公路警备司令谢辅山主持开辟北门,其城上无楼阁,仅建简陋之三间坡面瓦屋,使城内与西(安)荆(紫关)公路相通。

1964年以后,东西北城墙因城区基本建设需要,陆续被拆除,南城墙随后因农业学大寨,兴修丹江河滩地,取土填地,亦渐次化为乌有,今仅存西南角一段残垣。

古城之州署衙门、官宅院馆、寺庙祠坛、楼阁场院等,自明朝洪武中期,约1832年前后,开始大规模兴建,到清乾隆年间,绝大多数建筑物仍保留完好。民国二十五年(1936)在城内建造莲湖公园(早期简陋状态),同时修建戏院、卫生院、邮政局、民众教育馆、商县中学、丹江中学,以及天主教堂、孤老院,保留下来的城隍庙、大云寺、祖师庙、娘娘庙、关帝庙及土地庙等屡有修缮。

民国时期,古城内房舍屋宇沿袭清末建置,州城尚完好无损,面积0.5平方公里,居民3500多人,但屡经兵荒马乱,人口减少许多。城内有东街、西街(今已改造为商业步行街)、东背街、西背街、南街和东关、西关等七条主要街道。街道两旁皆为瓦面平房,铺板门,木质格子窗一类。商贾所营之业多为设及民众日常衣食住行的京货铺、杂货铺、醋坊、染坊、修理铺、纸扎铺等行业。

新中国成立后,商州城区不断得到改建、扩建。1968年开辟北门外广场。1974年在原城北长坪公路基础上建成今北新街中段,1978年至1986年又相继建成北新街东段和西段。1992年建成商州环城过境二级公路。1993年打通南秦岭,修筑刘湾大桥。1995年建成长1040米、宽34米的工农路南北主干道。并开辟占地139.6公顷,集居住、商贸、饮食、运输、服务及文化于一体的城南新区。至1999年底,已建成以10里北新街为主轴的13街、29路、12巷,总长度42公里。到2000年底,城市建成区面积已达11.5平方公里,较1949年增长22倍。

如今的商州城已经今非昔比,由过去的0.5平方公里扩大到23.5平方公里,商洛市委、市政府已将城市建设提到一个全新的高度,投入大量的资金和物力,全面提升了城区的总体面貌,一个山水园林、宜居宜业、生态旅游城市逐步呈现在世人面前。

0
版权所有 翻版必究 Copyright ©2003-2023 Powered By 商州区政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