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区残疾人事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为全面了解我区残疾人事业发展工作情况,促进我区残疾人事业健康发展。12月20日,区政协组织部分委员先后深入商州区三岔河残疾人托养中心、金陵寺杨柳兔业养殖场、区残疾人康复中心、区聋儿语训学校4个调研点,通过现场查看、听取汇报、走访交流、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对我区残疾人事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全区共有各类残疾人41214人,占全区总人口的7.59%,其中,视力残疾6017人,听力残疾11128人,言语残疾989人,肢体残疾5852人,智力残疾3380人,精神残疾5852人,多重残疾7996人。在残疾人中农村残疾人占到90%以上,约38200人,城镇残疾人近4000人。
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区残联切实履行职能,认真落实各项优惠政策,扎实推进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扶贫、社会保障、法制维权和社会服务工作,促进残疾人总体生活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残疾人事业不断发展壮大。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领导重视,组织体系健全。区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解决残疾人事业发展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今年为托养中心解决了编制、人员和场地等问题。目前,全区23个镇办均成立了残疾人联合会,385个村和31个社区成立了残疾人协会,并为夜村、上官坊等13个镇配备了专职残联协管员,为23个镇办、416个村(社区)配备了439名残疾人专职委员,1200余名助残志愿者常年为残疾人提供各类服务和帮助,全区初步形成了自上而下的残疾人组织管理体系和帮扶队伍,确保了残疾人事业发展工作的有序开展。
2、部门配合,政策落实到位。一是将残疾人纳入区、镇(办)、村(社区)三级扶贫计划。对1200余户农村可扶持残疾人进行项目资金扶持,对28名残疾人进行定向就业和实用技术培训,实现了自食其力,为家庭和社会减轻了负担。二是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于2012年实现全区残疾人生活补贴全覆盖。先后对168户无房或极度危房残疾人实施危房改造项目,使残疾人在享受普惠政策的同时享受特惠政策。三是将特困残疾人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区民政局为160名城镇残疾人全部落实了低保政策,农村保障对象中残疾人占到半数以上。四是在实现残疾人生活补贴提标扩面的基础上,力争实现城乡社会养老保险、新型城镇及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全覆盖,使广大残疾人实现了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五是工商、税务等部门对残疾人个体工商户实行减免管理费和税费,积极扶持残疾人个体经营。
3、康复服务,取得明显成效。一是改善残疾人的身体残障状况。通过各种渠道争取轮椅150辆,为120名下肢截肢者免费安装假肢;配合省、市残联为30余例儿麻后遗症、马蹄内翻等畸形儿童做了矫治手术,疗效明显;已为近800名白内障患者施行了复明手术,2011年获得“全国白内障无障碍区”称号。二是加强商州区聋儿语训学校建设。今年,区残联借鉴外地办学经验,投资10余万元添置教学器材和设备对聋儿语训学校部室进行了全面改造。三是积极开展残疾人康复训练活动。区上先后投入200余万元,依托商州区人民医院建立了商州区残疾人康复中心,为残疾人康复训练提供了活动场所,为城关街道办事处西关社区等五个社区配备了康复健身器材,在城镇社区基本实现了“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四是今年投资110余万元,依托三岔河敬老院建成了商州区残疾人托养中心,为重度残疾人提供服务。目前该中心已托养26人,日常管护及照料已基本步入正轨。
4、推进就业,改善生活状况。为了全面推进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工作,采取分散安置就业、集中就业、鼓励自谋职业等形式多渠道安排残疾人参加劳动就业。目前,全区各党政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共安置各类残疾人(包括伤残军人)179名,企业、民营企业和个体企业及各类经济组织共安置300余名残疾人就业,并从2010年开始对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实行地税代征、财政代扣,为发展残疾事业积累了资金,使残疾人的生产生活状况得以有效改善。
5、开展活动,丰富文化生活。近年来,我区积极组织残疾人开展各项文化、体育活动,丰富残疾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在省、市组织的历届残疾人书画展和文艺汇演中都有我区残疾人的获奖作品和节目。历年来我区残疾人运动员在国内外残疾人体育赛事中共获得36金、18银、16铜的好成绩,向社会展示了我区残疾人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
二、存在问题
从调研情况看,我区残疾人事业工作尽管取得了明显成绩,但由于多种原因,大多数残疾人生活水平和生存质量与健全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残疾人事业发展状况还存在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
(一)关注残疾人事业的意识不强。从目前情况看,我区社会各界对残疾人事业的关注度不高,相当一些社会团体、企业和个人普遍认为帮扶残疾人是政府的事情,与己无关,对残疾人的偏见和歧视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社会帮扶意识淡薄,扶残助残氛围尚未完全形成。
(二)残疾人救助压力不断增大。当前,残疾人致残因素呈现多样化和复杂化,除先天残疾外,后天因交通事故、工伤等各种意外事故和患各种疾病而致残的数量也呈逐年增加态势。加之我区残疾人事业基础薄弱,救助投入远远满足不了救助需求,残疾人存在就业渠道单一、收入水平偏低,生活状况堪忧、社会隐患增大等突出问题,残疾人救助工作任重道远。
(三)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不够健全。一是保障水平低。由于受地方财力的制约,我区目前还难以满足残疾人在医疗、教育、住房、养老等方面的救助需求;二是康复治疗难。我区仅有一家依托区人民医院的残疾人康复中心,无法承担全区残疾人的治疗、康复训练和指导服务工作。加之本来生活就很困难的残疾人群体虽有康复需求,但大多因无力支付康复费用而不得不放弃康复治疗;三是综合服务有限。我区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尚在起步阶段,托养中心投入使用时间短,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都有待提高;四是安置就业难。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制约,残疾人大多没有参加劳动技能培训,劳动技能差,适合的就业岗位少,无法真正实现稳定就业。
(四)残疾人工作者服务质量不高。从调研情况看,我区残疾人工作队伍的职业化程度不高,尤其是基层组织作用发挥不够,影响到基层残联工作的正常开展。基层工作人员在服务意识、知识水平、专业能力等方面都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几点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一要结合我区开展的提高市民文明素质活动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在全区上下大力弘扬人道主义精神和中华民族扶弱助残的传统美德,形成人人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的良好社会风尚。二要通过各种载体大力宣传残疾人特惠政策,挖掘、培育、树立残疾人自强不息典型,宣传社会扶残助残先进事迹,提高人们对残疾人事业的认识,增进对残疾人的理解,进一步增强残疾人自强不息意识和人们的扶残助残意识。三是加强法制宣传,增强全社会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的法制观念,提高残疾人知法、守法意识,激励残疾人积极参与到社会活动和经济建设之中,实现人生价值。
(二)加强部门配合,不断提高救助能力
残疾人事业是一项社会事业,仅靠残联组织一家是不行的,必须坚持政府主导,部门协调。建议区政府建立残疾人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残疾人工作,逐步形成各司其职、发挥优势、密切配合、协调运作的全区残疾人工作机制。要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红十字会、慈善协会等人民团体和社会组织的优势,支持残疾人工作,为残疾人排忧解难,维护残疾人的合法权益。交通、住建等部门要加快推进与残疾人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道路、住宅小区、社区、学校、公共服务场所设施的无障碍建设和改造,加强无障碍设施设备的管理和维护;司法部门要积极做好残疾人的法律援助和法律服务工作,依法维护残疾人的合法权益。发改、财政等部门要将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纳入城乡公益性建设项目,加大项目的支持和资金投入力度,进一步整合社会资源,形成工作合力,提高救助能力,携手推进全区残疾人事业健康发展。
(三)加强体系建设,提高服务管理水平
要按照普惠与特惠相结合,一般性制度安排和专项制度安排相结合的要求,不断规范建设我区残疾人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保障体系,逐步扩大政策覆盖范围,在帮助残疾人普遍加入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的同时,借鉴外地经验,尝试逐步将残疾人基本医疗康复项目纳入医疗保障范围;要加快实施区残疾人康复中心改、扩建工程,研究制定残疾人康复收费减免政策,降低残疾人康复成本。支持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残疾人福利机构,通过社会各界人士开展爱心捐助和社会捐赠活动,逐步扩大残疾人社会福利范围,不断推进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要创新管理模式,加强对托养中心、康复中心等机构的管理,制定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尤其是对托养中心负责人和工作人员的聘任、待遇、职责等环节制定明确的规章制度,及时消除不安全隐患,确保这些机构安全运行。
(四)创新工作思路,提高服务质量
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我区镇、社区(村)残疾人工作的组织建设,规范基层组织运行机制,尽快完成全区镇办专职残联协管员的配备工作,不断规范(村)社区残疾人专职委员选聘、管理和待遇落实工作,进一步壮大残疾人工作队伍;二要加强残疾人技能培训,鼓励和扶持残疾人自主创业。要多形式、多渠道为残疾人提供适合自身特点及市场需求的各种实用技能培训,设置多种适合残疾人工作的公益性岗位,培育农村残疾人扶贫基地,引导农村残疾人从事适宜的种养、加工业,帮助其脱贫致富。对从事个体经营和自主创业的残疾人,在给予政策、资金等方面支持的同时,积极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减少经营风险,增强残疾人创业和灵活就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加强残疾人工作者的教育培训,认真制定培训计划,灵活进行业务指导,进一步强化工作人员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增强工作效能,全面提升残疾人工作者队伍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服务残疾人的能力和水平,努力开创我区残疾人工作新局面。